close

黃褐斑又名肝斑,為一種好發生於已婚且生育過的婦女身上。中醫師李淑芬表示,中醫認為,黃褐斑主要是由肝氣鬱結而鬱久化熱,以致灼傷陰血而使顏面氣血失和或血瘀顏面,或是因飲食不節制,進而損傷脾土而不能制水,或是因腎精受損,當水虧時就不能制火,最後皆導致氣血不能榮潤顏面而形成。

李醫師指出,古籍《醫宗金鑑》有云:「此證一名黧黑斑,初起色如塵垢,日久黑似煤形,枯暗不澤,大小不一,小者如栗粒赤豆,大者似蓮子,芡實,或長,或斜,或圓,與皮膚相平,再憂思抑鬱,血弱不華,火燥結滯而生於面上,婦女多有之。」這段話已把黃褐斑形容的淋漓盡致。

李淑芬醫師進一步指出,這種疾病常見於臉部對稱而局限的淡褐色或深褐色的色素沉著病,但病因到現在還不是很清楚,一般認為與妊娠、過度日曬、生殖泌尿器官疾病、慢性病、使用含汞化妝品、婦科病(例如月經毛病)及長期服用西藥有關,婦女需小心防範。

除此之外,一些慢性疾病,包括肺結核、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、慢性酒精中毒、癌症腫瘤、肝病(所以又稱肝斑)等也跟黃褐斑有關,其他像是長期服用某些西藥、口服避孕藥或外擦含類固醇藥膏也有關連性,甚至精神因素如過度疲勞、精神負擔過重、精神創傷等也會有影響。

治療黃褐斑,傳統中醫主要分三型。中醫師李淑芬表示,黃褐斑是好發於面部的色素沉著病,治療上,通常依肝鬱型、脾虛型、腎虛型等三類進行分證治療,不過,大致上,在臨床上以肝鬱型較常見。

李醫師指出,肝鬱型常有顏面不澤、斑疹黃褐、月經不調、色暗、或伴口苦、咽乾、頭昏、脅脹、情志抑鬱、精神壓力大、煩躁易怒、舌淡紅或有瘀斑、苔薄白、脈弦等症狀,治宜疏肝解鬱,理氣活血,適合使用逍遙散加味等處方。

脾虛型常有顏面無華、斑疹色黃灰、月經延期、經色淡、伴有四肢不溫、短氣乏力、腹脹納差、舌淡、苔白、脈濡細等症狀,治宜健脾益氣,養血袪斑,適合用補中益氣湯加味等處方;腎虛型常有面色較白無華、斑疹色黑褐、伴腰膝酸軟、眩暈耳鳴、疲倦乏力、男子遺精、女子不孕、五心煩熱、舌稍紅、苔白、脈沉細或數等症狀,治宜滋陰補腎,適用六味地黃湯加味等方。

李淑芬醫師進一步指出,依個人觀察,只要過了三十歲以後才生小孩的婦女容易有黃褐斑,而工作精神壓力大、日曬等因素會加速斑的形成,所以應注意有關的致病因素的消除,另外,由於療程較長,患者必須堅持治療,效果才會明顯,飲食上要適度攝取含胡蘿蔔素的蔬果,但太多易引起色素沉澱。

 

轉載於台灣新生報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肝斑
    全站熱搜

    rich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